志存高远,厚积薄发
发布时间:2011-02-27
发布者:
文章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3870

 

                                                                      ——凡成大事者,必有一个执著的信念,它犹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你勇往直前

立志:榜样的力量
        刚入学就听说我们能源与环境学院有一位SCI牛人,他在博士期间发表了十几篇SCI,而且已经申报了全国百篇优博论文。后来,传闻变成现实,我终于知道了这位牛人的庐山真面目。他叫钟文琪,以13篇SCI的突出成果,被评为2009年的全国百篇。
从此,他就成了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的一个传说。每个人都仰视这个身体单薄,一付文弱书生气质的青年。仿佛他就是一座无法超越的高山让人望而却步。人人都说:“热能所这么多年也就一个钟文琪啊,我们怎么可能和他相比呢?”
        然而我总在想,他和我们都是二十几岁的同龄人,做着类似的科研课题,他能做到的事情我们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如果你从一开始就畏惧了,不敢与之相比,那你就永远无法与之相比。我们不比任何人差,他能达到的高度,我也要达到。从那时起,我就暗暗下定了决心:超越钟文琪,成为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的另一个传说。
迷茫:万事开头难
豪情万丈,满怀壮志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真的开始着手科研才发现,真的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起点到达终点,需要经过一个曲折艰辛的漫长过程。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是自己之前所没有预想到的。
首先是选题,自己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课题。这就意味着没有任何前人的基础研究作为参考,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如同盖一座高楼大厦,许多同学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前人打好了牢固的基础,他们只需要继续往上建造,或者在上面添砖加瓦就可以了。而我则需要先为我的楼房打下一个牢固的地基。如果这个地基打的不牢固,之后的建筑可能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
其次是专业的差异。我本科时学习的是市政工程专业,做的是水处理,管网设计方面的研究。对于工程热物理,传热原理基本上一窍不通。自己不得不捡起一些本科的课程,在科研之余认真自学。
开始的试验也遭遇到挫折,接连两个月每次的试验都以失败告终。无论如何改进试验仪器,如何完善试验方法,都无法得到理想的试验结果。查遍了所有的因素都找不到失败的原因。灰心,沮丧,绝望,如同一团团阴郁的乌云压在心头,让人忍不住产生放弃的念头。
执着:坚持就是胜利
失败的滋味,对谁而言都是苦涩的。而其他做着轻松的课题的同学,此时早已顺利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试验,阶段性成果也已经很多了。看看每年他们都能评上奖学金,而自己还在苦苦的挣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放弃这个课题,换一个轻松的课题,随便得搞搞顺利毕业得了,何苦让自己那么累?”很多人都这么劝我。
是的,科研道路上有太多困惑和波折,但只有一次次的摧毁前进道路上精神上的负面堡垒,我们才会从“时有幽花一树明”进而完完全全的感受“听唱新翻杨柳枝”。我清楚的知道,科研的价值与课题的难度是成正比的。每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必然是一个困难重重的硬骨头。创新的路上没有坦途,只有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才能得到一个有价值的成果。我坚信自己选择的课题是有重大价值的研究,因此,我选择了坚持到底。
皇天不负有心人,也可能是多次量变引起的质变。在多次失败之后,我的试验终于取得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接下来的研究,如突破瓶颈的水流,豁然开朗,我的思路也一下打开了,一个个的成果接踵而来。让我初次品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升华:科研乐在其中
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自己的一些思想逐步的发生了转变。开始的时候,只是为了追逐钟文琪的步伐,想拚命的累积SCI数量,科研只是为了增加论文数量。现在才发现,当时的想法多么幼稚。
科研的本身就是乐趣的源泉。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发现了一条隐藏的规律;当我们通过千方百计设计出了一套性能优越的方案;当我们的研究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当我们的发明能够得到推广应用。那种欣慰感,喜悦感和满足感已经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温室气体减排由无人问津到现在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我的课题由一个萌芽状态的设想到获得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再到获得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得到863计划的支持。由开始的我一个人孤独的前行,到现在四五个师弟跟随着一起进行研究,美国,韩国的一些重要科研组织也开始对这个课题重视起来。
看着这座大楼从无到有,在自己的努力下,夯地基,砌墙坯,一砖一瓦的慢慢成形,初步有了楼房的模样。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相比而言,自己的论文得失已不是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个课题能够持续发展,最终走向推广应用。
困难:压力就是动力
有时候,困难并不仅仅来源于科研本身,许多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让人更加的无可奈何。尤其是来自于父母,爱人和同窗好友的反对,往往是最难抗拒的。
家是农村的我在这个年龄本来早就应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承担起挣钱养家的重任。看着已近古稀之年的父母还要在农田里操劳,自己却不能为家里做出丝毫贡献。虽然父母没有任何的埋怨,自己的良心情何以堪。
女朋友已经工作两年了,还是分隔两地,她的同学同事早已结婚,有的已为人母。只有她还在傻傻的等待。她的要求很简单:不需要我能出人头地,不需要我家财万贯,只要我们能在一个地方,有个稳定的工作,有个小窝,平平淡淡的过日子她就心满意足了。而我却连这个小小的愿望都无法满足她。
同一届的同学纷纷开始写大论文了,有的明年三月份就要毕业了。而我却还在为补充试验工况而忙碌,为一篇篇的SCI小论文而日以继夜。有时候对比一下,真的心里很不平衡。许多同学不需要拼命科研,有的一篇SCI没有也照常毕业,工作也非常的有前途。而自己未来将去何方,还是一个未知数。
然而,既然确定了志向,就只能咬牙坚持。这一个个无形的压力,却也让我有了更充足的动力,去向更高的目标挑战。
展望:路漫漫其修远

“人不轻狂枉少年” 青春年少的我们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要有冲天豪情、凌云壮志,当不愧立于天地之间,歆享了人间之牲醴。但正如诸葛亮以之为座右铭的诗句:“宁静以致远,淡泊而明志。”科研创新不仅需要满腔的热情,更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持和宠辱不惊的心态。唯有执着的坚持着既定的目标一往无前,才能在创新的圣域内,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人简介
        本人于2005年9月考入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就读硕士,并通过提前攻博于2007年3月转为博士研究生。师从国际著名循环流化床专家赵长遂教授。本人所研究内容为利用碱金属基吸收剂脱除引起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主要温室气体CO2的机理研究,属环境工程学科的前沿课题。这是21世纪世界研究的焦点问题。
        基于本人初期的一些研究成果,东南大学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碱金属基吸收剂干法脱除二氧化碳机理研究”和国家863计划课题“钾基吸收剂干法脱除燃煤烟气CO2技术研究”。作为项目组的主要骨干成员,本人重点进行项目的试验和理论研究。本人还是国家973项目“O2/CO2循环燃烧及污染物的协同脱除”课题的骨干成员。
       在项目基金支持下,以第一作者在SCIEI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0篇文章,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10篇(含双收录);申请国家专利及实用新型3项;在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4篇(其中2篇将被EI收录);国内会议宣读论文5篇。另目前在投SCI源刊论文5篇;正在受理国家专利或实用新型4项。协助导师指导了4名本科生圆满完成毕业设计要求,顺利毕业。其中1名获得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名获得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院优秀毕业论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作为骨干成员先后参加了“沧州大化红水焚烧试验”、“循环流化床稻壳燃烧试验”、“抚顺石化公司污泥循环流化床焚烧试验”和“印尼高水分褐煤流化床燃烧试验研究”等12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圆满完成了承担的任务。
        本人的课题获得了“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和“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文论文基金”的大力资助。拟定目标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高质量SCI文章(杂志的学科分区在二区及以上10-13篇,发表EI文章(国内本专业核心和顶级期刊8-10篇,以前三位作者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6-10项。并冲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工作和所获奖励
社会工作:
2005年9月-2008年1月,连续两届担任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会宣传部长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担任《中国研究生》驻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特约驻站编辑
2005年10月-2008年6年,连续三届担任东南大学研究生学报主要责任编辑
2006年6月-2007年6月,担任东南大学《东南研究生》编辑部责任编辑
2007年3月至今,担任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07级博士班班长
2007年3月-2007年6月,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肖鹏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使其获得本学院优秀毕业论文
2008年3月-2008年6月,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刘晓峰和陈汝超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2009年3月-2009年6月,协助指导本科生董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并使其获得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获得奖励:
2006年10月,获得东南大学“社会工作”单项奖学金
2006年12月,获得东南大学研究生记者团颁发的“优秀编辑”证书
2007年3月,获得东南大学“研究生培养基金”B级奖学金
2007年6月,获得东南大学校报编辑部颁发的“优秀编辑”证书
2008年3月,获得东南大学“研究生培养基金”A级奖学金
2008年9月,获得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基金
2008年9月,获得东南大学的“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资助
2008年10月,获得“能源与环境领域”全国博士生论坛的最高奖项“最佳学术创意奖”
2009年3月,获得东南大学“研究生培养基金”A级奖学金
2009年12月,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是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共同组织评选,是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的崇高荣誉。“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面向全日制在校学生个人设奖,2009年度全国共奖励100人,其中高校本科学生23人,研究生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