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收到了一笔特殊的捐款。说这笔捐款特殊,无关数额,而是因为这是东南大学历史上第一笔由应届毕业生、一群“90后”捐赠的助学金。
而且,这笔助学金还有明确的“三个五年”
发展计划,即第一个五年里只捐助一名贫困生,第二个五年里扩大到十名,第三个五年里则将会把资助的范围扩大到校外。这笔助学金不仅创造了东大历史上诸多“第一”,还开创了毕业学子纪念青春、回馈母校的新模式。这笔特殊捐款的发起人和责任人,就是共青团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电气工程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苏玮。而苏玮的成长经历,则是一个丰富多彩,耐人回味的故事。
“止于至善”,人生的指南
苏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四年大学生活学习中一直陪伴指导他的院学生助理、研究生辅导员
2012年的
除了学习上的勤奋刻苦和精益求精,思想的提升和修为的积淀也是苏玮大学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他身上有很多光环———同学们喜爱的优秀学生干部,东南大学大型活动首选的主持人,这些都是同学们对他的评价。但是在苏玮的眼里这些都不重要。起初,苏玮觉得大学的意义就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奋斗,然而他逐渐发现,如果仅仅局限在“小我”的世界中,生命的意义就太狭隘了。在他看来,想成为能够为社会为他人作出更多贡献的人,这些还远远不够。
为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也为了尽力服务身边的人,苏玮加入了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在中心的三年里,苏玮组织参与名家讲座和高水平演出不下百场。华灯初上,师生云集,台上坐着侃侃而谈的鸿儒大家,台下站着求知若渴的苏玮。别人眼里枯燥乏味的工作在苏玮的眼中却是一次次丰盛的文化盛宴。场下的交流中,不仅大师们的言谈举止对苏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师们在言谈中所闪现的思想火花也对苏玮进行了进一步的精神启蒙,使得苏玮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了作为一名有理想的知识青年所要肩负的时代责任。
对苏玮来说,2010年的暑假是一个难忘的夏天:他作为领队,带领电气工程学院志愿者服务队,进驻南京居民数量最多、人员结构最为复杂的新街口街道社区,走进基层,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在短短十几天里,他们走访了多个“空巢”老人家庭和单亲家庭,在送去关怀和帮助之余,也对这个群体的精神诉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他们还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工作安排,为各个社区开展卫生防灾宣传讲座,并为暂住人口子女开办了暑期社区学校,陪伴那些孤独的孩子度过了十几天的快乐时光。因为他们卓越的工作成绩和良好的社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被评为当年的优秀实践项目,苏玮也被评为“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的先进个人”。而对于苏玮来说,荣誉永远只是一个标志,他最看重的还是这段经历的收获。自那段经历之后,苏玮的心底里便多了一双双期待关怀的眼睛。
抉择路口,坚定奉献信念
转眼间到了大四,苏玮已不再是刚入校时的青涩少年,巨大的成长让家人师长都倍感欣慰。每年的毕业季,电气工程学院都会有超过半数的本科毕业生供职于全国各省市电力公司,因为这种轻松并且收入可观的工作是绝佳的上上之选,而苏玮这样成绩优秀、工作突出的毕业生找到这样一份工作根本就不是问题。然而面对就业和深造的选择,心中已经有了成熟规划的苏玮没有丝毫的犹豫,毅然放弃摆在眼前的诱人的就业机会———在苏玮的价值观里,安逸和享受从来都不会是最重要的考量。
而面对着直接深造和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选择,苏玮不得不慎重起来。如果直接读研,就意味着可以早一年工作,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如果执著于自己的梦想,投入到火热的支教事业中去,则意味着要独自面对潜在的诸多困难,还要为此多付出一年的时光。苏玮的那股倔劲在此刻又展现了出来。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苏玮选择了后者。因为在他的心底里,始终有一双双闪着期盼光芒的大眼睛在等待着他。他知道,当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在心里萌芽的那一刻,一生的奋斗方向就树立了起来。
经过竞争激烈的笔试和面试,苏玮从51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加入了共青团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之后的日子里,苏玮也没有闲着,成为了在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的一名志愿者,并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工作。同时,在一份份捐赠协议的字里行间,苏玮总是被捐赠人的故事感动着:比如把亡儿积蓄全数捐赠的著名翻译
毕业留声,助力弱势群体
苏玮的成绩和品德得到了身
转眼大学四年走到尾声,到了该说再见的毕业季了。在苏玮的眼中,以自身感受为中心的告别方式绝不是大学的精彩收尾。怎样才能让告别方式变得有意义?他想起了大学里获得过的四笔奖学金,又想起了在基金会工作时耳濡目染的那些故事,设立助学金的念头就清晰了起来。
设立助学金不是心血来潮,苏玮细细思考如何才能让这笔助学金维持下去,并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还有半数的同学要继续深造,没有经济来源,苏玮建议每人每年捐100元,只资助一位贫困生。五年之后,大家都有经济来源,就把资助范围扩大到十位寒门学子。而第三个五年,大家事业有成,则把帮助的范围扩大到东大之外,把爱心送到社会。结果苏玮一提出来,不仅全班同学一呼百应,东大教育基
在东南大学2012年新生文化季的闭幕晚会上,苏玮受邀在现场接受了采访。他动情地说,之所以会用这种方式来回馈母校,最根本原因还是东大让他学会了怎样去爱,怎样去做人。只有在学识和做人上都以“止于至善”作为准绳,才配称东大人。苏玮生动而朴实的话语给在场新生上了生动朴素的一课:他们学到了什么是大爱,什么才是青春最耀眼的价值。很多同学都表示,毕业时也会和苏玮学长一样,用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方式告别东大,回馈母校的培育之恩。
西部支教,让爱薪火相传
今天的苏玮,已经成为了大西北的一名教书育人的园丁。从八月初到如今的初冬时节,苏玮已经在准格尔旗第一中学工作了三月有余,已从初上讲台时的青涩紧张,变得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拿起熟悉的高中课本,想起自己从一所苏北县中踏进百年学府的奋斗历程,看着讲台下对未来充满渴望的孩子,苏玮也明确了三尺讲台背后的重要意义。
四个班200个孩子,这也就意味着苏玮每次都要批改200本作业。课多的时候,苏玮从早到晚要连上七节课。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消磨掉苏玮的热情与朝气,他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耐心对待每一个孩子,也积极向老教师请教以弥补专业不对口的不足。此外,苏玮还看到了当地社会文化发展滞后的现状,总是会把先进的理念融入课堂,使这些西部未来的建设者接受先进的思想。除了教学,苏玮还在准旗一中团委挂职工作。教学工作异常劳累,团委的工作也是千头万绪,复杂异常。但是苏玮没有因此喊过一声累。在他的眼中,不论是教学还是团委工作,都是在给这些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外面精彩世界的窗户,都是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去灌溉祖国边疆的热土。
短短的四个月的时间里,苏玮不懈努力,用自己的诚恳打动两位好心人,资助两个贫困的孩子完成高中学业。他还和各方沟通争取,创办青春剧场,把那些习惯周末去网吧的孩子拉回了校园,让他们在观看青春励志影片的同时提高素养。此外苏玮和同伴还组织了高三年级成人典礼、演讲比赛,并组织策划了包含十余项精彩活动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新颖的活动形式和活动中富含的文化、励志元素使参与到其中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每次活动后,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就是苏玮最大的骄傲和满足。
接受采访时,我们再次问他为什么会想到捐赠这笔助学金,苏玮说,发起的时候不过是想为困难的学弟学妹们做一点点有意义的事,算是一份对母校的感恩之心。如果一定要有一份期待的话,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捐资助学的队伍中来,让爱心温暖整个校园。
对于未来,苏玮不肯多说。他只是说,一年的时间很快就会结束,他想努力为这些孩子多留些东西。他现在正在做的,就是极尽所能多为孩子们的未来做一些铺垫。虽然我们不知道一年后苏玮到底会给我们一份怎样的答卷,但是我们相信,有爱在,有梦想在,苏玮一定会在将来的日子里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他的精神也将在东大薪火相传,激励着所有东大学子,奉献爱心,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