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圆梦!缘梦!——缘梦彩云”协会会长 孙安龙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14-04-13浏览次数:2342

 



     

        五行之中,土主生,他来自彩云之南的偏远乡土彝良,他秉承了那块土地的淳厚朴实的情怀,他是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1 级的孙安龙:他是一块土中之玉,他不仅要自己倔强地对抗艰苦不堪的现实,他还播撒无数鲜活的希望在他人的心田上。
——题记

传奇源于寻常 繁华始于枯寂


        容我来先介绍下孙安龙,算是给本文的主角开门脸儿:孙安龙其人,其实初见他,你会觉得,他并没有太多很明显的能给人太深刻印象的长处,衣着朴素,谈吐带着明显的云南口音,不高,五官也不扎眼,但是肩宽背厚,是条汉子,眼神坚毅,带着一种不向世界妥协的强。是的,你是对的,就是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冲劲,让他创建了缘梦彩云协会,让他带领12 人来到震后灾区倾心支教,让他由一个自卑的少年变成了一个“什么都不怕”的铁血汉子。出生在云南彝良的一个小镇上,他其实并没有得到太多祝福,除了一直相依为命的母亲,就连孙安龙的生父,也没给过他特别温暖坚实的依靠。像大多数的乡下孩子一样,潦草地打发了自己的童年,粗糙地长大。他有过迷茫的时候:成天浑浑噩噩,成绩单惨不忍睹;打架,真正的打架,把人打伤进医院,差点进了监狱……在他醒悟过来的时候,他开始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经过三次高考,2011 年夏天,孙安龙满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知识的无比渴求,肩负着家乡父老乡亲们的祝福与期待,独自一人告别了美丽的云南,如愿以偿进了理想的圣殿——东南大学。
  刚进东大,孙安龙就受到学生处老师的热心帮助。孙安龙说,南京最令他感动的,是一件“雪中飞”羽绒服。他这样说道:“我永生不会忘记的是,南京湿冷的冬天,我只有唯一的一件很薄的秋衣,是母校发给我的羽绒服陪伴了我整整一个冬季。那是我有生以来穿过的最好的一件衣服,真心地感谢母校对我的关怀,让我这个异乡求学的寒门子弟能够安心地学习。”
尽管他非常努力,学习的热情也十分高涨,每次上课都坐在教室是第一排认真地听讲,但由于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山区,不太适应大学的生活,孙安龙一开始完全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成绩也远远落后于班里的其他学生。他总是有深深的自卑感,不敢与别人太多交流。不过好在这些都没能让他垮下,为了不居人后,他开始疯狂地学习:每天在通宵自习室学习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宿舍。有一段时间他为了节省时间,他甚至还把牙刷脸盆等洗漱用品带在身边,晚上不回宿舍休息。
此外,孙安龙还受到很多来自身边同学们的各种无形的打击。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在东大举办的结构竞赛上,他和两个室友一组迷迷糊糊
地报了名,题目是他自己选的,他们的目标是模仿广州塔做的一个摩天教学楼。他们花了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熬了数个通宵,终于完成了模型的制作。可是等到结果揭晓,他的好多同学都获了奖,他所在的小组一无所获。看着别人一张张闪光的奖状,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曾几何时,由于家境贫寒,他简朴甚至寒酸的着装在锦衣玉食的同学们面前更是加深了他的自卑感,仿佛每天都被乌云笼罩一般。
在逆境里起航 从低谷中跃起
        大二的时候,孙安龙的故乡彝良县发生了地震。灾后他回到家乡,看到山清水秀的美丽故乡变得满目疮痍的废墟。可怜他自己的父母亲
年将五十,还不得不为重建家园辗转奔波,父亲为去海南打工,刚去十天就将手弄伤不得不回家休息。另一方面,为了他的学业,家里已经欠债累累。为了支持家乡的重建工作,孙安龙和他高中的同学郭召旭、杨杰等人决定号召同学们为他的故乡捐款。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
下,总共募得善款近四万元。而且这个爱心活动还让他有了意外的的收获:这学期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选他做班长,对他充满了信任和厚望。比如他带领班级参加了院里的“微电影大赛”,拍摄了一部名为《那些年,逝去的青春》的微电影。最终这部电影获得了二等奖和600 元的奖金,这令他格外激动。他回忆说,这部微单影完全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而班上的同学们也非常配合他,有些指导他摄影,有些积极参加电影角色的出演。后来,出于当班长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他挑起了为班级申报“院甲级团支部”荣誉称号的重任,他用三天三夜的时间精心完成了所有的申请材料。此外,他还带领班级参加了院里举办的“趣味运动会”。因为一开始他就号召大家争取得第一,所以他也身先士卒,在各项比赛中均有优异的表现,最终他们班如愿以偿拿斩获第一名。孙安龙也因为出色的工作被学院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也获得了奖学金。
     同时在学科竞赛上,他同样不落人后;他在校创新竞赛中获得过二等奖;在南京各高校联合举办的结构竞赛中,孙安龙带领他们小组
在500 多个组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他还积极参加了学校里的“远洋之帆”暑期社会实践,获得了全国优秀奖的好成绩——当然这
个社会实践也从此开启了他艰苦而光辉的支教公益事业。
     不知不觉间,这个从大山走出的贫寒学子用永不言败的精神,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和大家争相学习的楷模。此时的孙安龙,不仅热心
公益,还担任了团总支部书记,负责全院全年级学生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他们班再次被学校评为校先进班集体。
     作为优秀贫困生代表,孙安龙被学校评为校优秀学生干部和唯一一个年度自强之星标兵,每次给他的奖、助学金额度都是最高的标准;作为“我的青春故事”的代表之一,孙安龙应邀到南京很多各高校分享着他的感人故事迹,激励无数同龄人奋发向上。
     私下里,孙安龙还喜欢文学,他有着很好的文笔功底,在教育部举办的“助学• 筑梦• 铸人”征文比赛里,孙安龙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的骄人成绩,他的精彩文章《叶落胸前,已是深秋》也被中国青年报刊登。同时,在学校研究生征文比赛里,才大三的孙安龙也荣获了三
等奖。他说自己最希望的就是未来在工作之余能写点文章,甚至写几部书。他还被教育部评为“青春励志之星”,代表学校到北京去参加
了颁奖仪式。
     总之,此时的孙安龙已经告别了大一时那个自卑的自己,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自我蜕变。


同窗好友同行 立志公益活动
 

        提到孙安龙,当然我们不能回避他和他的公益事业,他和他的缘梦彩云协会。提到协会创办的历程,孙安龙感慨颇多。他说自己当时一腔热血想要创建自己的团队去从事公益活动,但是任何事情的成功除了需要不懈的坚持,还需要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他高中三年的好友郭召旭(现已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这位孙安龙口中的此生最敬重和最信任的人,引领着他走上了这条道路。郭召旭创办了深入大山支教彩云协会,看到郭拍的视频和照片,孙安龙很受触动,他自己也创办了缘梦家教机构,但是他发现自己的家教机构和郭召旭的支教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孙安龙回忆,有一名学生为了能够得到学习上的辅导,他的母亲将家中养的猪变卖1890 元。孙安龙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出身贫寒,家徒四壁,尽管自己也急需用钱,但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支教,因为他认为家教只能让一小部分人收益,而支教才能够指引更多的人考上大学,走出贫困。他觉得是时候该为家乡做些什么了,云南地震发生后他的亲眼所见更是坚实了他要投身支教的决心。灾后故乡更为贫穷,很多山家乡人为了糊口的钱不惜让年仅十几岁的孩子辍学,甚至为了区区5000 元彩礼钱让13 岁的小女孩嫁给了30 多岁的人,孙安龙感到自己的心在滴血,他不忍再看到落后封建的乡里,同是一方水土养育的同胞们仍然挣扎于更为贫穷的边缘,并且将世世代代走不出苦难的怪圈。
        在大二的时候,有一个名为“远洋之帆”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了孙安龙,他认为这次活动可能会很好地把社会实践和支教活动结合在一起。所有的契机似乎已经累积到了着火点,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次活动并没有得到同学们的共鸣。孙安龙把宣传单贴在了东大的每一个校区,却仍然没有多少回应,除了自己学院有8 人支持外,全校只有3 个人愿意参加。但是他的“倔病”又犯了,他立志要带领团队取得比赛的一等奖,也借此机会组建起自己的团队。又经人介绍,他敲开了爱心社的大门,爱心社社长十分赞同他的理念,也很钦佩他的勇气,终于孙安龙接过了这个社团,并正式更名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东大“缘梦彩云协会”。也许你会说,孙安龙的运气真好,碰上了这么多这样好的机会,但我更愿意相信,是他的满腔热情和不懈努力才使他收获了这么圆满的结果,这么甜蜜的圆梦!

傲梅凌寒绽放 圆梦彩云之南
 

        故乡的贫困落后,山里孩子的迷茫自卑,深深刺激了孙安龙。在那些稚嫩孩童的脸上,他看到了曾经年幼迷茫的自己——求知若渴却没有足够的资金继续完成学业,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孙安龙不愿这样的无奈一次次阻挠孩子们的起航之路,缘梦彩云协会就是在这样的想法下创立的。大山里面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自然不能和城市相比,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家境贫寒的现实压的山里人喘不过气来。多少孩子因为缺少必要的资金而辍学回家;或远走异乡做一个打工仔,或回到一穷二白的家中务农以维持生计。在孙安龙的家乡,几千户人家中只出了四名高中生。为了给家乡孩子筹集物资,孙安龙和自己的朋友把东大所有的宿舍都跑遍了,挨个问有没有废旧的书籍和衣物,其中的辛酸不必再赘述。不过努力终究有了回报,孙安龙的团队收集了大量的衣物和书籍,为家乡的孩子们带去了阳光般的温暖和芬芳的书香。
        2012 年云南发生的地震深深震撼了孙安龙的心灵,他决定利用暑假的时间去家乡支教,他相信这个时候家乡不仅仅需要物资援助,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引导。通过在全校宣传动员,他和另外12 位有着共同梦想的年轻人一起,成立了暑期支教小分队。在2013 年暑假,在他的带领下 ,一行人远赴云南昭通市,在彝良县簸迤村进行了为期25 天的支教。为了丰富这次云南支教的内容,孙安龙特意回到了自己曾经就读的云天化高中做了三次宣讲会,讲述了自己颇为坎坷的成长经历,分享自己的青春故事,旨在为故乡里刚刚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孩子树立一个精神标杆,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他们坚持自己所追求的梦想。
     孙安龙也得到了很多当地政府的支持,在25 天支教生活中,政府无偿地为他们提供了米粮肉菜,考虑到交通不便的问题,当地政府还特意派车接送队员们。同时,孙安龙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力量,联络省内外自己认识的同学,募集了4 万块钱的善款捐助给了受灾的家乡。在这次支教活动结束后,孙安龙的事迹广为传播,回到大学,学校和媒体也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度,并分别用自己的力量将孙安龙的支教故事宣传出去。

纵然能力有限 也可大爱无疆

        江苏教育频道的一些记者被他感动,不仅答应愿意资助3-5 个孩子上学的费用,还通过他牵头,和江苏教育频道、江苏网络电视台、江苏省希望工程办合作,发起了一个“情牵云南彝良,助力山区孩子”的公益项目。到目前为止,这个项目已经募集价值100 多万的书籍、文具、鞋子等物资和3 万多元的现金,记者们曾和他一起远赴云南,发放这批物资和现金,此次捐助共有7800 多个学生受益。此外,财力本就单薄的孙安龙还自己募捐资助了十几个山区贫困孩子,希望他们可以像自己一样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
        孙安龙还协助了郭召旭筹募资金在家乡建立了一所希望小学。虽然资金并不充裕,小学也只能容纳80 多个学生,但这已让我们看到了孙安龙为教育公益事业所付出的汗水,已化作了一颗颗璀璨的钻石,闪耀在云南山乡穷困孩子们的前行的路上。最近,他又和我校新起点励志俱乐部合作,在玄武湖区募集到2479 元钱的善款,再次资助了家乡等16 个孩子。
        不过孙安龙也坦言,提供教学设备,给孩子们物资并非全部,他认为真正对家乡最大的帮助应当是精神上的指引,通过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给处于迷茫中的孩子一线光明,破除山里人思想上根深蒂固的愚昧和认为‘学习不如务农”的落后思想才是最为重要的。
如今已经大三的孙安龙,现在要面对繁重的学业和考研压力,社团的工作也做得比较少了,“退居二线”的他把主要工作交给了同样来自云南的接班人,他相信后继者能够把协会的火炬一直传下去。

后记
        江苏教育电视台、彝良县委政府网、昭通日报、东方卫报、金陵日报、江苏网络电视台等媒体对他的感人事迹进行了采访报道,他还获得了“江苏省十佳风尚奖”的提名。江苏教育频道的记者这样评价他:孙安龙的生活依旧清贫,四年学费都是助学贷款,可是他的内心却是如此的高尚和丰富——以自己微弱的力量,影响着身边的人,和他一起为山里的孩子打开一扇窗,架起一座桥梁,点燃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
        江苏教育频道的李子祥和李晓俊两位记者被孙安龙的事迹感动。通过孙安龙的发动,江苏教育频道、江苏网络电视台、江苏省希望工程办、南京西祠胡同一起合作了一个“情牵云南彝良,助力山区孩子”的公益项目。苏州科技园、新城花园小学、“衣加衣”志愿者协会、
南师附小学、金陵汇文小学等等都加入了公益行动,最终募集到的价值百万余元的爱心物资,由他和江苏教育频道的记者把物资亲自送到了云南。此外,他的宣传和努力还帮助12 个孩子得到了江苏省希望工程的基本教育经费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