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敬佩的心情端坐在图书馆中,心中已经勾勒出无数种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学长——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的获得者胡姚雨,拥有如此令人羡慕敬仰的才华,带着令人艳羡的闪耀光环,拥有细腻情感和敏锐观察力的才子,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呢?是白衣翩翩的风度绅士,还是惯于沉默不善言谈的神秘鬼才,抑或者是思维敏捷极具亲和力的阳光男孩,正当我沉浸在漫无边际的想象之中时,胡姚雨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腼腆的表情、明亮的笑容,丝毫让人看不出高高在上的感觉,那么有亲和力。而在采访的过程中,胡姚雨体贴善良,幽默健谈的性格更是进一步展现出来。且让我们跟随记者来进一步了解这个奖项背后胡姚雨的心路历程和丰富生活吧。
一鸣惊人,尽显锋芒
胡姚雨是来自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13 级的研究生,获第五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奖散文组一等奖。“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奖”由香港中文大学于2000 年创办,以培养华文文学写作新人,推广华文文学、普及中华文化为目标,每三年举办一次,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五届。比赛共设立三个参赛组别,为短篇小说组、散文组、文学翻译组。此届终审评委是文坛名家余光中、王安忆、陈冠中等。评委秉承严谨、公平的原则,以隐名形式,先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初审和复审,最后由海内外文坛名家对优胜作品进行决审,敲定名次。据悉,赛者来自全球480 所大专院校,除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外,还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荷兰、美国等国家的青年学生,已成为全球华文文坛一大盛事。而胡姚雨就在此次凭借原创散文《刺• 畏》一举获得散文组一等奖, 于2013 年12 月12 日-16 日受邀赴香港中文大学领奖。而这次获奖让东大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文学才子,也让他的作品为更多的人欣赏,也因此被列为东大2013 年十大校园
事件之一。
对于获奖文章《刺• 畏》,胡姚雨认为它能够获奖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观察并且认真构思,他注意到高跟鞋的鞋跟、吃饭时的鱼刺、芭蕾舞演员踮起的脚尖等都形如刺,但是自己并没有像记流水账一样地去写,而是抓住某一个点去挖掘一种审美意识,全篇以刺为主线,截取很多片段对“刺”进行解读。而“畏”则是说刺出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是造物主送给我们的一种美好的隐喻,要对这种审美价值以及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这篇散文匠心独具,明锐的观察、新颖的构思加上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让人耳目一新。而谈及这次赴香港中文大学领奖的经历,胡姚雨很是开心,因为一方面通过这种全球性的大型比赛不仅可以和世界上的精英一较高低,衡量一下自己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这次香港行中,他结交到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了各自的生活故事,这其实才是此次比赛带给他的更大的意义。
头顶着这样的桂冠总是难免让人感到钦佩,但胡姚雨对此却很淡然,他说大家也都知道自己是算半个文艺青年,只是没有想到会获得这样的项。有些同学也会很好奇自己写了什么,去香港有什么经历,不过对自己的生活倒没产生什么其他的影响。对自己的生活倒没产生什么其他的影响。
我想也正是如此,凡是能够在某一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的人从来也不会在别人面前去炫耀自己的才华,闪耀这光芒的人会努力的寻求更大的突破而不是会在这些细枝末节上过分在意,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敬。
淡然如他,厚积薄发
散文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想把散文写好却不容易,对此,胡姚雨有自己的见解:散文写作主要是靠阅读给自己启发,而且需要有文体意识,明确什么是散文。散文可以包含小说的因素,但是要和其他的文体区分开来。比如周晓峰的散文,语言很华丽但是有哲理,读起来有小说惊心动魄的感觉,读过后对散文的文体意识有了很强的感悟。而另一位散文家祝勇,像戏曲里老生的腔调一样稳重,阅读得多了自然就会有所感悟。很多评委也认为年轻人写散文要精练,不然篇幅太长可能会造成内容上的空洞。另外,当今是一个快餐时代,写太长了未必会有读者耐心的看下去。
其实,阅读是一个人最需要拥有的习惯。阅读,似乎就是抱着一本书一坐数小时,想要文艺一点的话,那就再泡上一杯淡淡清香的茶,在洒满阳光的落地窗前,戴上耳机,听着缓缓的音乐,以局外人的身份俯视书中的世界。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对吧?听上去也有那么一点唯美,可越简单地事有时候越难做到。即使你泡好了茶,在充满阳光的下午坐到了落地窗前,音乐也是你的最爱,可难做到的却是拥有一颗那么安宁静谧的心灵。而胡姚雨学长却做到了,并且将阅读视之为最大的乐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自己热爱的东西,胡姚雨学长努力将其做到极致。
本科时,学长在南师就读,还完成了转系这个很是艰难的任务。可他的大学生活却平淡简单,没有太过疯狂的经历,只是按部就班地习,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去度过这生命中所谓青春的四年。他的大学生活,跟他的性格一样,安静、随和、自然。学长说,现在回头来看,或许有些遗憾。可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对青春的理解和诠释。青春并不就代表着冲动,爱恋,四处旅行。即使是淡淡的生活,但只要在这段时间里,充实了自己,完成了心愿,在某方面取得了进步,成为了一个自己更爱的人,这就是青春最好的意义。
一路相随,不离不弃
万事开头难,或许最开始做一件事都是带有那么一些“勉强”的因素,胡姚雨学长也不例外。学长告诉我们,在他的成长过
程或者写作过程中,有那么几个人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他的妈妈,他的语文老师和他的“好基友”。在年纪很小,还不懂得何谓好的阅读和好的写作时,胡姚雨学长的妈妈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指引作用。或许方式带有一些强制的性质,妈妈要求他每个星期写一篇习作并进行检查,谈及这些往事时,学长也笑谈,那时的心情也是万分纠结和不耐烦的,看着小伙伴们都在愉快地玩耍,越发可怜自己。可或许正是有了这种家长“威严”的要求,才为学长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储备了足够的知识。没有付出,何来收获之说?
而之后胡姚雨学长遇到了自己写作道路上的“伯乐”,这个人就是他的高中语文老师。学长回忆道,他的语文老师上课有一种戏剧的张力,像一个演员一样吸引住大家的注意,在老师的带领下他慢慢摸索出了写作的门道。不仅这样,这位老师,还给他提供了很多写作竞赛的机会。学长告诉我们,那个时期的他,写作状态和风格并不讨那些评委的喜欢,参加了很多次都没有获奖,自己的心里还是会有一种失落感和畏惧感。可他的语文老师一直鼓励着他,欣赏他的文风,坚持让他参赛,给了学长莫大的信心和深深的感动。
至于学长的“好基友”,只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两人是高中同学,虽不是同班,但有了这样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高中疲累的日子也多了很多的乐趣。两位文艺青年的交往,当然得和文学挂钩。学长说,他喜欢散文,而他的好友喜欢写诗,很多时候灵感光顾,他们会在餐巾纸上写下句子,然后一起交流,一起讨论。有些句子或许不那么成熟,但一点一点都是他们成长的印记。毕业时,他们将自己三年的作品,无论好坏,装订成册,互赠留作纪念。成长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真庆幸拥有了这些人。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是最美的记忆;他们的微笑,是最珍贵的回报。
结束语
在东大这个工科帝国里,文科的存在总显得有那么一点势单力孤。但在这里,总有这样一群人,爱好着文学,享受着从自己笔端划出的一行行汉字,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正如东新社的一群小伙伴,我们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因为兴趣走到一起,“每天追求卓越、我们与众不同”。学长的成功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与他的交谈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他让我们明白,写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正如一轮骄阳,驱散心底的阴霾。
同样,我们也祝愿,这个阳光细腻、温暖安静的男生,这个爱好写作、爱好生活的大男孩,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越走越宽,他
的才气和刻苦,会带给他更多的成功和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