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省(市)人民政府主办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于1989年在清华大学首次举办,至今已举办十五届。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称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我校戴戈同学曾连续三届参加“挑战杯”竞赛,两次获得特等奖、一次获得一等奖,是“挑战杯”竞赛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在2017年举办的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中,我校在全国主体赛中获得2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和一项“一带一路”专项奖,以总成绩420分刷新了江苏高校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历史最高分,位列全国第三,领跑江苏。这是学校继2001年和2007年两次总分第一、捧得“挑战杯”后,再次进入全国前三,这也是学校在“挑战杯”全国赛历史上第一次总分突破400分。东南大学2021年“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项目申报现已正式启动,鼓励17、18级本科生积极参与报名,现有项目介绍如下:
韩俊海教授课题组主要以果蝇和小鼠为研究模型开展发育和孤独症调控机制以及睡眠的调控机制研究。神经发育是一个次序严谨的过程,遗传或环境因素引起的发育环节的异常均可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引发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
睡眠是动物中周期性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它对认知行为、运动行为、视觉辨别、运动学习及记忆的巩固等都有重要作用。睡眠主要受生物节律和睡醒稳态两大系统调控,生物节律决定每天什么时间点入睡,而睡醒稳态控制睡眠的数量和质量,两者相互独立,又协同工作。韩俊海教授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工作阐明孤独症致病基因Neuroligin4功能缺失通过改变节律起搏神经元的GABA信号传递削弱睡眠行为的机制。在此基础上,该课题组还揭示生物节律系统通过周期性改变GABA信号传递调控睡眠的机制。机体存在多种抑制性信号,它们在神经元电活性调节和睡眠调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谷氨酸通常是作为兴奋性递质发挥作用,然而最近的研究显示谷氨酸可以通过打开谷氨酸门控的氯离子通道发挥抑制性信号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谷氨酸门控的氯离子通道在睡眠行为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其作用的分子细胞机制完全不清楚。在本申请项目中我们将综合利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行为学、影像学和电生理技术等方法解析谷氨酸门控的氯离子通道调控睡眠行为的分子细胞机制,重点探讨多种抑制性信号如何协同调控睡眠行为以及兴奋性递质如何实现抑制性神经信号传递。本项目的实施不仅将阐明谷氨酸门控的氯离子通道调控睡眠行为的分子细胞机制的分子细胞机制,而且还将揭示神经环路协同调控睡眠的神经环路机制,提高人们对睡眠调控机制的认识。
韩俊海,“长江学者”青年特聘教授。
南京大学生化系学士,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博士后。目前兼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神经细胞分会副会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儿童认知与脑功能障碍分会秘书长,江苏省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学会理事长,Neuroscience Bulletin、BMC Neuroscience编委。长期从事神经发育与孤独症致病机制研究以及睡眠的调控的机制研究。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部项目的资助;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ell、Neuron、Developmental Cell、Current Biology、PLoS Biology、EMBO J、JN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王苏,博士,教授
北京大学生物科学学士,2015年获得美国堪萨斯大学细胞生物学与解剖学博士学位,2017年加入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担任教授。目前兼任江苏省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干细胞的干性维持和分化调控的研究,主要方向是研究内部命运决定因子和外部微环境对神经干细胞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调控机制,相关工作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分别发表在Nature,eLife,Development,PLOS Genetic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先后入选青年“****”,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等人才项目,并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田垚,博士,副研究员
东南大学医学学士,2013年6月于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获遗传学博士学位。2013年7月加入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配合韩俊海教授开展研究工作;期间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在美国奥古斯塔大学原乔治亚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入选2018年度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及首届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支持计划(B层次)。担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儿童认知与脑功能障碍分会秘书一职。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发育与神经环路形成的机制研究,解析了孤独症关联基因Neurexin/Neuroligin在神经元轴突投射、突触囊泡循环及视黄酸转运等过程中的作用(Neuron 2013, Developmental Cell 2017-封面)。目前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张子超,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获得博士学位, 2012年入职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受聘为副研究员,从事在神经发育以及儿童智力发育障碍的研究。已经在Hum Mol Genetics、PNAS、 MBoC等杂志上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文章5篇,并在包括Cell、Neuron、J Neurosci、Leukemia、Nat Struct Mol Biol等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合作文章8篇,平均影响因子10,文章总共被引用超过600多次,并且参与编撰专著1部,专利申请4项。目前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7年获得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017年获得长三角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奖。目前担任江苏省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学会理事和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监事。
新型抑制信号调控睡眠的机制研究
指导教师 | 姓名 | 所在单位 | 职称 |
1 | 韩俊海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教授 |
2 | 王 苏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教授 |
3 | 田 垚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副研究员 |
4 | 张子超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副研究员 |
5 |
|
|
|
项目简介: 神经抑制性信号在神经元电活性调节和睡眠调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新型谷氨酸门控的氯离子通道在睡眠行为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其作用的分子细胞机制完全不清楚。在本申请项目中我们将综合利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行为学、影像学和电生理技术等方法解析谷氨酸门控的氯离子通道调控睡眠行为的分子细胞机制,重点探讨多种抑制性信号如何协同调控睡眠行为以及兴奋性递质如何实现抑制性神经信号传递。 本项目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撑。 成果形式:高质量论文。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解析该离子通道功能对睡眠行为的调控作用机制,更加丰富了睡眠行为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本项目的实施不仅将阐明谷氨酸门控的氯离子通道调控睡眠行为的分子细胞机制的分子细胞机制,而且还将揭示神经环路协同调控睡眠的神经环路机制,提高人们对睡眠调控机制的认识。 |
请17、18级有意向报名2021年东南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项目的同学于2020年1月22日晚10点前将报名表(见下方链接)填写好后发送至东南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seutech@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