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2021年“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项目申报现已正式启动,鼓励17、18级本科生积极参与报名,现有项目介绍如下:
赵远锦教授课题组通过微流控技术,结合微加工等手段,制备微纳米尺度的功能生物医用材料,用于药物缓释和组织工程等;以自然界中生物体为模型,开发具有仿生结构的智能界面材料,用于生物传感及界面浸润性研究;基于微纳结构材料,结合微流控技术,构建类体的心脏、肝脏、肿瘤等器官芯片,进行药物评估应用。
赵远锦,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优青,江苏省杰青,RSC Fellow。于2006年获得东南大学医学学士学位;2009年到2010年到哈佛大学David A. Weitz 教授(美国三院院士)团队联合培养;201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2014年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2015年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6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017年入选“中国新锐科技人物”;2018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的Fellow、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9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在Science Robotics, Sci. Adv.(5篇), Nat. Protoc., PNAS(2篇), Adv. Mater.(9篇), J. Am. Chem. Soc.(5篇), Angew. Chem. Int. Ed.(3篇)以及Chem. Rev., 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Mater. Toda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0余篇,IF大于1000,论文被引3700余次(H因子为34);研究成果获授权专利25项,其中转让2项。创新成果具有极大的产业转化价值。
2018年,赵远锦教授首次指导本科生团队参加挑战杯,经过层层选拔,成功进入2019年11月的第十六届挑战杯国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这也是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首次有队伍进入全国国赛。参赛题目为“新型生物医用微针的研发及其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团队4名成员在完成项目期间以本科生身份合计发表10余篇SCI高水平论文(其中小组成员作为第一作者论文10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50分(其中一作影响因子合计122.857分),此外申请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与领域内企业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一、 基于编码微球的液相芯片技术及其在生物监测方面的应用
指导教师 | 姓名 | 所在单位 | 职称 |
1 | 赵远锦 |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 教授 |
项目介绍: 出于研究和临床目的,生物检测对于确定物质的生物学活性或特定功能反应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开发了大量应用于未知基因功能分析、药物筛选和临床诊断等的生物检测技术。随着对生物分子高通量分析的需求不断增加,允许在同一微量样品内同时进行多种生物分子分离分析的多元检测技术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其中,使用流动编码微载体的液相芯片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多元检测技术,且已被应用于包括食品安全、药物研究、临床诊断和生物防御在内的不同领域。目前已有多种编码技术被提出用于液相芯片的开发,如荧光编码、图形编码、电子编码、化学编码等。虽然荧光编码微载体在商业化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荧光编码存在编码丢失或编码干扰等问题,然而另一种光学编码技术——光子晶体编码,可以完全避免荧光所带来的问题,且具有编码稳定及编码量大等优点,因此在多元生物检测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成果形式:SCI高水平论文,高水平专利及芯片样片。 |
请17、18级有意向报名2021年东南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项目的同学于2020年1月22日晚10点前将报名表(见下方链接)填写好后发送至东南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seutech@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