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个共同的约定——“南京高校国学联盟”第二次全体会议之行
发布时间: 2010-04-20      访问次数: 500

        2009年9月26日,至善社社员林杰、汪咏波和赵永康偕同溯源社、心协同学参加了金陵科技学院觉悟社组织的南京高校国学联盟第二次交流会活动。

        本次国学联盟于9月26日在金陵科技学院再度聚首,与会者六十余人,分别来自金陵科技、南农、海事、南师、南审、铁道和东大七所院校。很荣幸能有这次机会参加国学联盟,此行收获颇丰、满载而归。

        一路风尘仆仆,到达南陵校门口时,远方已经走来迎接我们的东道。迎接是热情的,场面是热闹的,来过的没来过的,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大家都相互厮认、寒暄,像久别重逢的亲人,气氛很友好。接着,去食堂解决了温饱问题、作了短暂休息后,大家直接开赴会议室。会议室相当隐蔽,在教学楼绕了几圈才又遇上一拨迎接的女生,一阵笑谈,大家终于来到了会议室。会议室门边又是一幅热闹景象,原来是迎接客人的按手印和签名仪式,按完手印后,热情的东道们又为每位客人系上吉祥结,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真诚。

        进入会议室后,林杰、赵永康和汪分开落座,采取打游击的方式,各个击破,宣传我们至善社。大家互相厮认了一下,然后,我就有关社团的有关问题与各社团政要交换了意见。清谈,聊得不深。

 

社团代表林杰与南审计华夏传统文化负责人等交谈

气氛活跃的小组交流现场

 

        我们的清谈被一位不美丽但很可爱的女生用卡通一样的声音打断了,空气顿时凝固了,现场只有一种声波在振动,意思是让大家一起做个游戏,切磋一下手艺,相互熟悉一下,一场兔子舞上演了。原来这一切都是有阴谋的,通过兔子舞,我们被分成了五组。接下来,我们在主持人的示意下,每组围着一个圆桌就坐。

        然后是社团的介绍与交流,各个社团发言人轮流介绍了一下自己的社团,可以看出,大家都很谦逊,都是抱着学习与交流的态度来的。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觉悟社和至善社的介绍(校歌在金科响起),还有张健老师的发言。

        社团介绍后,我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主题当然是国学,但我此行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主要是想了解其他社团的理念和模式,希望能有所借鉴,为我至善社所用,以为强社之资,所以我专门和同道们交流了一些社团问题。与美女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是相当令人愉快的,所以这次交流比较深入,我的收获也不小。

        接着,是发言环节,分享自己交流心得。大家都是主动慷慨之士,发言十分踊跃,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大家都毫不吝啬地用那挺大口径机关枪(唇枪舌剑),对国学这座堡垒发动猛烈攻击。但东大人始终没有加入战斗,原因不明。在这一环节中,就场面而言,是一片繁华气象,但就效果而言,深入者有之,肤浅者有之,慷慨激昂者有之,大呼国之将亡者亦有之,却都是很表面的,没有能切中要害、深入其理,没有斩中七寸,从头至尾,都是国学为何物的下定义式的表述,没有能很好的讲到国学被重新拾起的必要和背景,以及我们该如何做,为什么要关注国学,这些讨论得都很不彻底(当然,我们学生自有我们的局限性,可以理解)。换言之,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并不如人意。或许是大家因气氛太轻松,兴奋过度了,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这是会议的一大败笔,也是唯一不成功的地方,值得我们反思。

        会议是以手语歌的形式结束的,确实触动了我内心的某些早已麻木的知觉,我十分感谢东道们能创造这么好的平台,让我的会议有了基础,同时也让我感受和学习到了博爱的另一种定义。离别总是不可避免的,恋恋不舍自不必言,在此不再多叙。

和谐的合影场面

        总的来说,这次会议是成功的,当然不是指在国学层面上,我说的是在气氛上,他们真的做的很完美,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真意,也感受到家的温馨。

        这一点主要得益于觉悟社人员的良好分工,真正地做到了各尽其能。比如说主持人,他们就根据特长,安排了两个主持人,员的良好分工,真正地做到了各尽其能。比如说主持人,他们就根据特长,安排了两个主持人,一个带领大家做游戏,一个串台词,配合的很好。这是值得至善社学习的,至善社的分工一般不是十分明确,这可能是与学科的性质和社团的资源有关,但我们应尽量做到各司其职,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后,在插手其他工作。

        当然,他们的缺点也是因为气氛太活跃,过之而不及,人在太兴奋的情况下是不能冷静地思考一下比较深的问题的,所以防事要注意个度。

        另外,通过主持人和前觉悟社长的介绍以及我的主动交流,我了解到觉悟社是于2006年组织成立的,主要成员为艺术系的学生,同时面向全校。全社有三个分社(具体名称不记得了),由于有院系这一坚强后盾,觉悟社有三名指导老师,而且后经深入了解,他们的指导老师很有责任心,深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之大义,经常于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给同学们指导,而不是闭门造车。老师的凝聚力是巨大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老师这一资源。觉悟社下设三个校内工作室,当然这是艺术生所必须的。但通过了解,他们还有一个在校外的工作室是大家凑钱租的,主要用来作为会议室和课外讨论的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之后花园,是全社人的一个窝(据点),不知在至善社有没有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他们丰富的空余时间,他们很好的增进了社员之间的感情,让觉悟社真正成为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社团。如果至善社能在凝聚力上做到位(不至于本部的人都互不认识),我相信至善社将是一个可怕的社团、一股强大的力量。晨读在我们社也许不具有可行性,但觉悟社的晨读却给了我们一种很好的思路,他们的晨读分为活泼版和感动版,两个版本轮流运行,据悉,效果还不错——每天早上念经之人达数十之众。说这么多,不是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只不过至善社确实存在不足之处,而觉悟社又有值得学习的东西,我们有必要奉行一下“拿来主义”。当然至善社也有很多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这我也毫不吝啬地奉行了一下“奉献主义”精神。

        其他社团也有其独到之处,譬如说兴趣小组,我得到的启发是我们也许该尝试走一下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至善社一直以来都不自觉地在做一些活动,希望让社员从活动中得到启发,但我们必须明白,这基本上是灌输的形式(传统模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们有必要让社员朝着自主探究的道路走一走,以“学习——应用——自学”的循环模式来治社。

        另外,张健老师的一番话确实是真诚之至、感人至深,给人一股力量,真想上去给他鞠个躬,可惜自我没有战胜本我,最终我退缩了。                                     

                                                            汪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