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top
首页  社团-文学传媒  本科生记者团
本科生记者团

 

       为了提升我校团学组织学生记者的素养,促进校报记者团和各学院记者团之间的交流,12月5日,校报主编郑立琪老师在九龙湖校区行政楼会议室给校报记者团团员和来自各个院系宣传部的记者代表带来了精彩的讲座。
        讲座内容紧紧围绕采访、新闻写作、获取新闻的渠道等方面,解决和分析了学生记者们的在以往宣传与报道工作中遇到的众多困惑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指明了来自不同学生组织的小记者们努力与改进的方向,并对深化校报记者团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让校报能深入反映学生新风貌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举措。而讲座的形式更加强调双方的互动,由于在座的学生记者们已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学习热情很高,讲座过程中积极与郑老师交流自己的观点与问题,气氛严肃而活泼。
采访中的火花
        许多学生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都感到不是很顺利,信息学院记者团的代表首先提到,在采访东大一些学术上造诣很深的教授时会有无从入手的感觉,一是就采访对象所作工作而言,作为学生记者不懂该领域的专业知识,不能理解采访对象工作的性质与意义;二是采访时难以抓住重点,不会有限的时间内提取或深入挖掘有效信息,浪费了宝贵的采访机会。郑老师在此问题抛出后,表扬了这位同学的积极思考,指出这个问题的典型性与普遍性,并作出了详细的指导。郑老师说道,不懂专业知识是每一个记者都会面临的问题,所以采访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以不久前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到东南大学开设讲座的相关报道为例,讲述了由恶补专业知识、采访中如何提问到写作新闻稿的经历,让在座的同学们学习到了很实用的新闻报道知识,而且真切的感受到了采访中的艺术。校报记者团的陈单啇同学随后提出了如何让采访对象积极配合,说出背后的故事等问题,郑老师也做出了相关解答,给同学们分析了被采访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些采访中的小技巧。通过讲座,同学们真正见识到了采访这一充满传媒工作者智慧与热情的环节,更加喜爱学生记者这一身份,对自己有了更多信心。
 
新闻观察的视角
        《东南大学报》是校报,更是学生的报刊。如何让《东南大学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卓越事迹,也是本次讲座的重点。在这一方面上,学生记者们责无旁贷。因为小记者对身边同学的经历更加敏感,更加易于接触到他们,能够将学生中的新闻鲜活地展现出来。学生记者们是编辑老师的助手,是新视角的来源。为此,有同学提出了一句话新闻的想法,将所了解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提炼出来提供给校报编辑部,编辑老师根据这些新闻线索来进行有选择性的深入采访报道。
新渠道的开拓

        怎样联系到想采访的对象呢?这是写出好的报道的第一步,也是很多学生记者都面临的难处。学生们不常有机会接触到或者不能确定较好的时机、方式来联系采访对象。对此,讲座上多数同学之间都希望能借此机会能交换手中的资源,扩展交际范围,互相学习这方面的经验。郑老师提出,校报编辑部可以帮同学们“搭桥”。如果想采访本校的教授、相关部门的领导,校报编辑部可以帮助同学们预约或提供联系方式。这为同学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渠道,提供了新的思路。难以直接联系到采访对象,那就采取间接的方式,向中间单位寻求帮助。事在有心人。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学校的支持,同学们在工作中会有长足的进步。

        在这短短的一个半小时讲座中,郑老师传授了许多宣传与新闻报道的经验与指导,给予了同学们深刻的启发与积极的鼓励。谈心中所想,问心中所疑,发勤学之风,扬新锐之气,本次讲座中东大学生记者们为校园文化传媒带来了新的声音,新的力量,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的笔尖书必然能够书写下更加华丽精彩的校园篇章。

 评讲校报上的优秀报道

与同学们做交流认真听讲


版权所有 © 共青团东南大学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京苏迪科技